CN
语言切换:
塑料件自攻钉拧紧,为什么不能只看扭矩?

发布时间:2025-10-24

分享:

在金属件的装配世界里,“扭矩控制”是毋庸置疑的黄金法则。我们设定一个目标扭矩,拧紧工具达到这个值就停止,简单、直接、有效。然而,当我们将这套方法照搬到塑料件自攻钉的拧紧场景时,往往会发现麻烦不断:不是螺丝没拧紧导致产品“浮高”,就是用力过猛导致螺纹“滑牙”,良率始终无法提升。

这背后的核心问题是:对于塑料件自攻钉拧紧,只看扭矩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一种冒险行为我们就来深入探讨原因,并揭示更可靠的解决方案。

扭矩,本质上是一个“力”的度量,它反映了旋转螺丝所需要克服的阻力。在金属件中,这个阻力主要来自于螺栓拉伸产生的预紧力,两者之间有相对稳定的关系。但在塑料件中,情况变得复杂:

l材料软,攻丝扭矩大:自攻螺丝需要在塑料基体中自行攻出螺纹。这个“攻丝”过程会产生非常大的摩擦阻力,导致扭矩急剧上升。如果只看扭矩,螺丝可能在完成攻丝、尚未产生有效预紧力之前,就因为达到目标扭矩值而提前停止,导致 “浮高”——螺丝悬在空中,连接松垮。

l过屈服点后的脆弱性:一旦攻丝完成,螺丝进入“贴合-拉伸”阶段。塑料材料屈服强度低,在达到一个峰值扭矩后,几乎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阶段,会迅速进入失效点。如果工具只盯着扭矩,它无法分辨这个峰值是“健康的预紧力”还是“滑牙的前兆”,极易过度拧紧导致滑牙,使连接点完全失效。

1.png

为了解决扭矩的盲区,我们必须引入一个关键的补充维度——角度。

角度记录了螺丝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行程。一个标准的塑料件自攻钉拧紧过程,其扭矩-角度曲线通常包含几个关键阶段:

A. 启动阶段:螺丝空转,扭矩很小。

B. 攻丝阶段:螺丝开始切削塑料,扭矩快速、稳定地上升。

C. 贴合点:螺丝头部与塑料件表面接触,这是预紧力真正开始的起点。

D. 弹性拉伸阶段:螺丝杆身被轻微拉伸,产生预紧力,扭矩和角度同步稳定增长。

E. 峰值扭矩点:达到最大扭矩,此时预紧力也基本达到最佳值。

F. 失效点:材料屈服,扭矩急剧下降,螺纹滑牙。

角度监控的作用就在于,它能清晰地告诉我们,螺丝“走”到了哪一步。

现代高精度的拧紧策略,正是将扭矩和角度结合起来,通过试验确定一个最佳的 “扭矩-角度匹配区间”。

 

合格的拧紧过程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扭矩达到:目标扭矩值必须在预设的范围内。

角度在窗:从“贴合点”开始计算,旋转的角度必须落在预设的工艺窗口内。

这种策略如何解决前述问题?

防浮高:如果扭矩提前到达,但角度远小于窗口下限,系统会判定为“角度不足”。这通常意味着攻丝还没完成或螺丝未到位,从而报警,防止浮高。

防滑牙:如果扭矩到达时,角度已经超出了窗口上限,系统会判定为“角度过大”。这极有可能是已经过度拧紧、开始滑牙的迹象,从而立即停止并报警。

扭矩-角度联合控制策略,是提升塑料连接可靠性、杜绝批量质量事故、最终实现产品高良率的必由之路

 


相关阅读

在线留言
欢迎在此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需求类型

  • *姓名

    请输入您的姓名
  • *电话

    请输入您的电话
  • 邮箱

  • 公司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