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语言切换:
螺栓拧紧后再退回半圈有科学道理吗?

发布时间:2025-09-19

分享:

在机械装配、汽车维修我们常会听到一句老话:“把螺栓拧紧后,再往回退半圈。” 这个操作听起来似乎有违直觉——明明已经费劲拧紧了,为什么还要故意松开一点?这究竟是代代相传的“经验玄学”,还是有其坚实的科学道理?

要理解“退回半圈”的操作,首先需要了解螺栓连接的力学特性。螺栓在拧紧过程中并非简单的刚性体,它和连接件都会发生弹性变形。

预紧力与弹性伸长:当您拧紧螺栓时,螺栓本身会受到拉力而轻微伸长,就像一根被拉长的弹簧。这个力被称为“预紧力”,它是保证连接可靠、防止松动和分离的关键。同时,被夹紧的工件(如法兰盘、支架等)也会被压缩。

 

屈服点与摩擦力的干扰:在拧紧过程中,巨大的摩擦力(包括螺纹副间的摩擦和螺栓头与被连接件表面的摩擦)会消耗大量的扭矩。有时,当您感觉扭矩已经达到规定值(手感变重)时,螺栓实际获得的预紧力可能并未达到最佳值,部分扭矩被摩擦力“吃掉”了。

 

“退回”操作的目的:

释放内应力:退回半圈的操作,其主要目的就是释放螺栓和连接件内部因摩擦和不均匀受力产生的内应力和弹性变形。这半圈的回转,允许整个系统(螺栓、螺母、被连接件)在一个新的、更自然的弹性状态下重新达到平衡。

 

重新分配载荷:通过退回再轻微重新拧紧(有时会紧接着再稍微拧紧一点,但并非总是必要),可以让预紧力的分布更加均匀,避免局部应力过高,从而使连接更稳定、更可靠。

 

哪些应用情况下会进行这种“退回半圈”的操作呢?

塑性域螺栓:一些现代高强度螺栓设计为在拧紧时会被拉伸到略微超过其屈服点(即进入塑性变形区)。对于这类螺栓,退回一定角度的操作是标准流程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消除扭转应力,让轴向预紧力更加精确和稳定。

 

软质或复合材料:当被连接的材料较软(如铝合金、塑料、某些复合材料或带有软质垫片时),它们在受压时会发生明显的蠕变或塑性变形。拧紧后停留一段时间再退回一点,可以补偿因材料蠕变造成的预紧力下降,使连接保持稳定。

 

因此,“退回半圈”是一个有特定适用场景的经验方法,而非普遍真理

丹尼克尔的智能电批可提提供多种拧紧策略,能够精确控制螺栓的拧紧扭矩和角度拧紧过程中,对斜率/扭矩/角度/步骤等数据进行记录及异常监控,拧紧曲线动态显示,及时发现浮高滑牙等问题;同时还具备数据记录与存储功能,便于后期追溯每颗螺钉的拧紧状态,为装配质量管控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image.png

相关阅读

在线留言
欢迎在此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需求类型

  • *姓名

    请输入您的姓名
  • *电话

    请输入您的电话
  • 邮箱

  • 公司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