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浮锁是什么?
在自动化装配现场,浮锁(Pseudo Tightening)常被误认为“螺丝已经拧到位”,实际上螺纹或工件并未真正贴合,或贴合后夹紧力远未达到设计要求。它介于“完全松动”与“合格拧紧”之间,像一座冰山:表面看似平静,却在振动、温差或冲击载荷下突然松脱,造成连接失效、密封泄漏乃至整机故障。
二、浮锁的三大典型诱因
1. 工件一致性差
钣金厚度批次差异、注塑件缩水、焊渣飞溅导致的局部凸起,都会改变“贴合点”位置。传统“扭矩+角度”策略以固定阈值判断,无法适应这种波动,极易把“早到贴合”误判为“已经打紧”。
2. 螺纹摩擦突变
螺纹有毛刺、镀层不均或现场油污,使摩擦系数瞬间增大。电动工具在达到预设扭矩之前,轴向预紧力却远低于预期,形成“假扭矩”。
3. 软连接/垫片塌陷
密封垫片、弹性体或软质基材在拧紧初期被压缩,后期继续塌陷导致夹紧力衰减。若无实时贴合点判断,系统会把“垫片回弹”当作“扭矩到位”,留下浮锁隐患。
目前多采用扭矩控制加角度监控的策略进行防错,但这种方法只能检测明显的浮高,易受到产品一致性问题的影响,无法识别到达贴合点但夹紧力不足的浮锁现象。
针对肉眼不可见的浮锁,丹尼克尔的高阶拧紧策略——夹紧扭矩控制法可轻松解决此类问题。通过实时计算扭矩角度的斜率,并自动识别贴合点,再从贴合点施加固定的夹紧扭矩,确保每次到达目标扭矩值前增加相同的扭矩变化值,提高夹紧力的一致性。
浮锁不是简单的“没拧紧”,而是“看似拧紧却未产生足够夹紧力”的隐形缺陷。当产品一致性、连接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扭矩+角度”已力不从心。采用丹尼克尔夹紧扭矩控制技术,拧紧过程先找贴合点再加固定夹紧扭矩,让每一颗螺丝真正“到位”,让每一次连接都经得起时间与振动的考验。